时间:2024/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绿色浸染的黔东大地,蜿蜒向前的道路两旁,层峦叠嶂,林木葱郁,野花姹紫嫣红。叶深林茂,百花蕊香,我仿佛听见那“嗡嗡”的声音,从林间花中传出。那是蜜蜂的声音。我正是循着这声音来到这里。同事极力向我推荐这里一位养蜂老人的蜂蜜,生动的介绍引我心生好奇。我问得地址慕名前往。路边,绿树掩映着几间连排修葺的砖房,房四周摆着一箱箱蜂桶,不时有小蜜蜂飞进飞出。推门而出的秦廷学精神矍铄,全然不像70多岁的老人。秦廷学听了我的来意,温和笑道:“你要是晚来几天,我就要出去赶蜂了。”春夏蜜元一公斤,秋蜜可以卖到元一公斤,每年都被重庆、贵阳的熟客早早预订。“夏天快场村,有0多亩桃李可以采;秋花开时的快场村,桔花、野金菊花多,花蜜售价高。”说起周边蜜源,秦廷学如数家珍。多年的赶蜂经验,让他对植被了如指掌。10多年来,秦廷学都在围着蜜蜂转:繁蜂、放蜂、转场、割蜜……唯一的出行工具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他养的多桶蜂,完全放出要忙上两三天。70岁的老伴嘴里埋怨他养得太多,身子吃不消,累坏了怎么办,手脚却利索地帮他打下手。他岁数大了,走不了太远,一年四季以凯岩组为轴心,围着附近的村、组转。哪儿花开了,他就赶去哪儿。春采油菜花,夏赶桃梨花,秋追枇杷花、桂花、野山菊花……人和蜜蜂一样,循着花香而行,选中一处蜜源,放下蜂箱,拜托当地农户照看日常,收获时再留下两三斤甜甜的蜜用作报酬。揭开一桶蜂箱,蜂巢上密密麻麻爬满蜜蜂。“每天都要查蜂脾,一旦新蜂王出世,就要及时分蜂,否则,老蜂王会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那损失就很大。”老人指给我看蜂箱里的玄机,关盖前用嘴轻轻将四周散爬的蜜蜂吹走,防止盖子压坏它们。“再带你看看我的新发明。”秦廷学眼神露出几分骄傲。我们走进后屋山边,杂草齐脚踝深,不时有蜜蜂飞进飞出。老人主动解释:“特意种的草,暑天能给蜜蜂遮阳降温。冬天可给蜜蜂避寒,身边的小花猫一会儿跑到我们前面,一会儿又被飞过的蝴蝶吸引注意力转向旁边。“这是花猫,赶蜂时都是它陪我。每天早上一出门,喊一声花猫走,它就会乖乖地在前带路。放蜂时,能帮我赶走一些蜜蜂的天敌。”山风吹过,在霜寒的初冬催得丝丝舒爽。秦廷学自豪地展示他今年才“发明”的新技术——木制的圆柱三层蜂桶。上面一层推开可以一览内部情况;第二层用于集蜜,推开铁丝拉出板子,用勺子能直接割蜂蜜吃;第三层是蜜蜂,抽出来就能给蜜蜂照料日常或分群。“年初才请木匠新做了几十个桶。我只要还能工作,就得把这蜜蜂照顾好一天。”秦廷学指着远处一片土地说:“今年还想把那两亩地租过来,栽葡萄,蜜蜂休息有遮阳地,果实成熟又是一笔收入。”7年,一群迷路的蜜蜂飞停在他家筑巢。为留住这些蜜蜂,8年春,秦廷学前往外地学习养蜂技术。他与蜜蜂从此结缘。以前他家里子女多,几十年来,秦廷学养牛、种庄稼、打小工,带着一群孩子长大成人,吃过很多苦。没想到,老年靠着一群不期而遇的蜜蜂享受了生活的甜蜜。养蜂后,秦廷学儿子用电脑在网上查技术,所有经验都细心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告诉父亲,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一套养蜂方式。他卖出了不少蜂蜜,还教了不少徒弟,全村各组都有人上门购蜂学技术。养蜂赚钱的消息随着大家收人的增加口口相传。如今,江口县的养蜂人遍布各乡镇,方兴未艾的蜂蜜产业成为人们脱贫奔小康的一把金钥匙。马长河组贫困户李太文买了5桶蜂,可是养殖技术跟不上,蜜蜂“离家出走”,眼看着投入的本钱要打水漂。知道消息后的秦廷学赶去细心告知养殖要点,帮着繁蜂分箱,临走时,又把多年来精心抄写的养蜂笔记送了他一本。半年后,李太文在秦廷学的帮助下顺利分出12桶蜂,光是蜂蜜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让他尝到了靠特色产业发展致富的甜头。秦廷学引我入屋坐,端出大半杯蜂蜜:“喝吧,养蜂人家,用蜂蜜招待客人。”白色瓷杯里的蜜,散发浓郁的香气。屋里还有几个前来聊天的老人,每人面前都放着蜂蜜水。聊天时,秦廷学不时洒脱大笑,黑瘦的面庞上洋溢着甜蜜的幸福。话语间,天色渐晚,夕阳映着远处的绿浪。翩翩起舞的蜜蜂让我想起一首诗:春风百花齐放,蜜蜂来往无虚日。采花酿为粮,仓廪自充实。田野大地上忙碌的农民,就像这蜜蜂一样,勤勤恳恳,酿造出生活的蜜,孕育着丰收的喜悦和希望。文/赵玉德文字编辑/赵相康视觉/实习生曹芳芳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kouzx.com/jkxwl/150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