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笔者为了实现长兴镇上一批7-80岁老人还原昔日长兴镇繁荣和热闹场景的愿望,同时给孙男子侄留下一段文字。分别于年12月,年1月、3月,几次走访了老长兴镇人钱惠兰女士(87岁)、和当年开店老板的儿子、孙子陆飞宝先生(81岁)、赵品英女士(79岁)、陆家骏先生(79岁)、袁德庆先生(63岁)。同时在区编志办负责人、区档案局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查阅了由前三品卿銜浙江清理财政正监理官王清穆先生主修、前同知銜安徽揀选即補知县曹炳麟先生综纂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崇明县卷》即《民国崇明县志》,《崇明县志》年版,《崇明县志》年版,《崇明老地名文化》《鳌山志》等有关史料,撰写了《漫话张网港西侧的长兴镇》一文。我在这里对提供材料和支持本文写作的有关人员一并致谢!文中的姓名和内容如有出入的,以正式史料为证!朋友:你晓得崇明区除了长兴岛上有个建制镇--长兴镇外,崇明岛上还有一条古老的长兴镇伐?即使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只要不住在这只角浪,90%以上的人会话不知道这条镇。尽管现在还保留长兴村,长兴路,长兴镇桥这些地名,但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条长兴镇,已经镇不象镇,街不象街,看上去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最近,我接触到一批老长兴镇人(80岁左右),尤其是镇上曾经开店的老板的儿子还对7-80年前老长兴镇人丁兴旺,热闹非凡,生意兴隆,车水马龙的景象记忆犹新,流连忘返。钱惠兰(中)、趙品英女士和陆飞宝先生长兴镇——曾经是这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据《鳌山志》记载:“长兴镇位于崇明岛中部,东靠张网港,北近官尖河,旧称港头。镇建于清朝末年,誉名全县的杨元兴烟竹行迁至旧河南沿,从此来往客商不绝。年有富户钱福根、毛建堂等在旧河北即张网港头西肩南边,砌了百余间房屋作为经商店铺。形成南北纵向的街道,远近商人竞相租房,经商开业。人们祈求生意兴隆把新镇取名为长兴镇”。长兴镇南距侯家镇4里,东离蟠龙镇3里,西去黄家弄4里。解放初,曾经是这个地区的行政中心——长兴区。它是原城东、大同、建设三个公社交界的地方,曾经历过3次拆并,史料告诉我们:“年12月,三个公社合并为长兴公社,下设19个工区,分拆为生产队,后改称为生产大队。(当时农业生产实行“三包一奖”制,即包产量,包农本,包人工,超产奖励。并试行“按劳定级、农活定额、死级活评”的分配制度);年5月25日,按县人委关于人民公社行政区域调整的通知,长兴公社重新分拆为大同、城东、建设三个公社。原长兴公社城东大队划给城桥公社,原长兴公社的一、二工区划给城东公社12大队,年8月18日,县委任命戴成章同志为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改为乡后,长兴镇隶属鳌山乡12大队范围,前几年并入城桥镇后,长兴镇归属城桥镇长兴村。长兴村标牌长兴村委会长兴镇过去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驿站人员集散中心当时附近的老百姓上桥头(桥镇),去城里,没有公路,没有公交车,也没有脚踏车,有的只是小车子(独轮车),11路电车(步行)。东部谢家镇、黄易香桥、蟠龙镇,东北部浜镇、龙王庙的百姓,走了6-7里,近10里路,都要喜欢到长兴镇转一转,歇一歇。有的到陈富林、陈士林开的茶食店里买点雪饼、绳铰(麻花)充充饥,有的去陆宝华的茶馆店吃一开茶,谈谈山海经,酒瘾大的则直奔陈士才的酒店里弄一碗老白酒过过瘾,然后继续上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年我上崇明中学时还有。我当时有几个住在大同浜镇和新民谢家镇的同学,每周日返校都在约定时间到我家集中,稍息一下后,一起扛上书本、小菜、夜点心,步行从长兴镇出发,穿过黄家弄、东三江口、桥镇,回到学校。长兴镇桥长兴镇还是这个地区的商贸中心据几位老长兴镇人回忆: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解放前后,长兴镇还是这个地区的商贸中心,商店的名目繁多,零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镇上有杨鼎元的布庄;陈富林、陈士林的茶食店;陆宝华、黄忠生的茶馆店;袁希凯的天成南货店;陆宝英的杂货店;严祖谦、顾思孝的药店;张成再、黄云峰、沈文达的木行;陈士才的酒店;钱福根的碾米厂;沈忠、沈元泰的豆腐作坊;周家骥的剃头店;王早君的铁店;姚驼子的钢拌饼(烧饼)店;黄二郎、袁希美的地剥儿(粮食交易的一个摊位);陈和清的雕刻店;还有烟竹;花衣行;诊所;肉店;收花站;手帕厂;洋布店;染布店;方舟第二照相馆等;据《鳌山志》记载:“长兴镇鼎盛时期,相继设有布庄8爿、南货店3爿,茶馆店5爿、酒店5爿、点心店2爿、药店2爿、肉庄2爿,并有染坊、粉坊、面坊、铁店、栈房、油坊、碾米厂等。尤其是布庄,其时被誉为崇明沙上两个半布庄中的半个,外销的土布享有盛名。当时从南到北的街道长达公尺”。长兴镇老街现貌清晨,镇上凉棚(现在称为长廊)下有不少达子(卖家放农副产品的地方),什么鱼、猪肉、羊肉,毛豆、蚕豆、豌豆,青菜、生菜、花椰菜,茨果、芋艿、黄芽菜等时令蔬菜,应有尽有。天天有7-80,百把人的市面。早市客商拥挤不堪,街上从南到北,上镇的人,拿着大篮、小篮,穿在人堆里,买卖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家长里短的谈笑声、铁店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碾米厂碾米机的转动声,此起彼伏,形成了农村集市小镇的优美旋律。他(她)们买好小菜、添好油盐酱醋,就这个店里转转,那个店里弯弯。碰到李家阿哥、张家嫂嫂,讲讲家长,嘎嘎三胡。尤其是上镇喜欢喝茶的男客,不管家里有多忙,他四脚朝天,一般都要到茶馆店里吃好一开茶,等快要散市的时候才回去,女客还要把早饭碗抬到伊手里。镇上除早晨闹猛外,下昼市,特别是海鲜、江鲜,如面鱼、黄花郎(即黄鱼)上市的时候,挑鲜的分别从老滧河、推虾港出发,哼着动听的劳动号子直奔镇上。而那些想尝鲜的,想回去拔黄花郎(晒黄鱼干)的东邻西舍,早就等在镇上了!当时也是双赢,挑鲜的一担三千(形容鱼贩子赚到了钱),老百姓一顿新鲜。面鱼铺蛋,清蒸黄鱼,筷筷鲜。长兴镇老街现貌镇上近30个小店,人气最旺的要数茶馆店、酒店,史料形容茶馆店、酒店为——座无虚席。因为只要弄脱几个铜板,茶馆店、酒店里就可以坐半天,喝喝茶,讲讲笑话,如果有说书、唱评弹的,还可以听一个段子,到旁边的赌场里看看他们万希同里的花头;最闹猛的要数铁店,兴旺时,几只红炉烧得火头直窜,店里不但风箱拉得呼呼作响,7-8只铁墩上叮叮当当的打击声由快到慢,由慢到快,很有节奏感。因为我们这只角浪田里做生活用的铁搭、大锄头,铁拉、翻拉;华锹、踏锹;小尖、小锄头等铁器家生(即劳动工具),烧饭弄菜的手势家生——铲刀、薄刀等都要从他们手里做出来;当然,最有气势、最有腔调、最有画面感的是木行。木行一般都建在河边上。现在木头运输,很方便。小拖拉机、大拖拉机,小卡车、大卡车,装卸——用吊车。那时侯,木头要运到木行来,唯一的途径是水路。木行老板要选择初三潮,十八水,眨眨眼,没到嘴的大汛,组织十多个壮劳力到大木行里把木排拖到小木行里来,沿途要绕过船只,穿过桥洞,尽可能地在涨潮时把木排运到自己理想的位置,那吃大苦,耐大劳,排山到海的场面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随着年5月长兴公社分拆为城东、建设、大同三个公社,公社的办公地址分别放在侯家镇、下三星镇、蟠龙镇后,政治中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商贸、市场、人流、物流的变化。我们不要说长兴镇,就连全县赫赫有名的桥庙堡浜四大集镇之一的浜镇,也随着港口的迁移和蟠龙镇的崛起,市面也慢慢地由大变小,由热闹变冷落,直至消失。因此,长兴镇的由盛转衰实际是由不断变化的政治建制和社会发展变化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心语版权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kouzx.com/jkxxw/153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