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沿河自治县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记在心间,带领群众大力实施为民惠民工程,为山村老百姓开启“幸福密码”,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增进群众福祉、密切干群关系的“双赢”工程。   “水电路都通了;环境卫生变好了;发展山地产业,收入增加了;村里一天一个样……”提及现在的变化,沿河自治县泉坝镇大泉村的村民喜形于色。以前,大泉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支两委对如何发展一头雾水,还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年,新的驻村工作队来后,带着群众拧成一股绳,支部建强了,产业有了,环境变美了,大家心也安定了。一年来,该村不断加强攻坚力度、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抓思想作风转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找到了决战脱贫、全面发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该村贫困发生率从28.71%降至6.94%,为明年顺利出列打下坚实基础。建强支部真抓实干为人民从半山腰俯瞰大泉村,四面环山,似乎一只飞鸟都飞不到山外。在蜿蜒陡峭的通村公路上,一路向大山沟缓慢行驶,进村里,泉水叮咚,鸡鸣狗吠,秋叶黄“染成”一幅美丽画卷。过去,长期贫困,大泉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不强,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不正常,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成了泉坝镇最大的“顽疾”。到年10月,沿河县委组织部特派驻村第一书记符云峰到村里,一年来,村里配齐配强了村四职干部和村医,积极把思想政治觉悟好的年轻党员和知识青年充实进村班子队伍中来,其中年龄最大的44岁,剩下都是80后,有的是90后。35岁马猛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土生土长的大泉村人,年,他参军入伍。年退伍后,马猛在贵阳跑起了运输,由于吃苦耐劳能干,驻村第一书记符云峰联系到他,马猛想到村里正缺能手,他便毅然回村了。“虽然已脱下军装,但我依然流淌着军人的血液。”马猛一直觉得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今年4月,村民推荐马猛任村副支书。村民们说:“这娃在部队受过锻炼,又见过世面,还回来带领大家致富,乖仔呀!”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马猛毅然接受大家的齐声推荐,并当选为村副支书。面对村里的困局,马猛想到要发展可持续增收致富产业。回村后,与四个乡亲成立大泉兴农合作社,流转承包多亩荒地,发展辣椒产业,还成功试种魔芋。贫困户在其基地上不仅可务工增收,20多户贫困户还可享受年终分红元。新的村委班子重建后,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流淌在村里的每个角落。“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找到贫穷‘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符云峰在村支部会上掷地有声道。抓落实,改作风,打造一支办实事的“党支部”。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符云峰发动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投入村里各项工作,对于个别群众基础差、工作不得力的村干部及时申请撤换,严抓作风。“为民着想,为民解忧,才能获得百姓认可,才能搞好脱贫攻坚工作”。“进百姓门、知百姓情、办百姓事。”每次大小会议上,符云峰都会说。完善基础设施百姓遇上“好村官”穷山凹,满山石旮旯,山高坡陡,山缘与天边紧相连。大泉村距镇里30多公里,距离县城20多公里。路不通,可耕地少,全村有8个村民组,户人。今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是沿河5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年10月,符云峰第一次到大泉村傻了眼,他虽“有备而来”,已有十二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他,却还是觉得村里穷得超出所料。“第一次进村里时,车开到进村半山腰,直冒冷汗,像过‘山车’惊险,陡峭得不敢往下行驶,进村里到处泥巴路,走着走着就陷进泥里了。”符云峰说。要致富先修路。年,在修村里侯家寨组通组路1公里时,占了庙后头组的土地,涉及17户村民,村民们坚决不同意,面对诸多此类棘手的问题,千头万绪。白天,村民们都在外干活,晚上才回家,村主任侯再波和村支两委一次次挨家挨户动员乡亲,说服村民,可就在第二天开挖到5米时,便被庙后头组村民杨光能(化名)阻拦,施工被迫暂停。那段时间,每到晚上听到狗叫或脚步声,村民们就纷纷关灯睡觉或假装没在家。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只好联系该村在外务工的群众。“同样在一个村,为啥隔壁岩头坝组先通路8年,新房都冒起来,材料运输费低出三分之一,而咱们组要是老人病了,有些私家车都不愿进寨……”村主任侯再波语重心长地在电话这头讲到,最后终于说通。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支两委数次的开会讨论研究,逐家逐户作思想工作,才顺利开展修通,这成了改善干群关系的第一步。一年多来,驻村工作队,走访全村群众,召开无数次院坝会,解开干群间的心结,解群众之所急所需。今年45岁的杨通海,从小双目失明、父母离世。因身体原因至今单身,在今年6月22日,发生洪水灾害当天,他家满是淤泥。得知此事后,符云峰带着驻村工作队员们扛着铲子和扫把,到杨通海家帮着清理,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见状,也跟着一起清理起来。一年来,在新村委班子的带领下,大泉村已基本完成通村公路硬化,“组组通”公路硬化。开展走访党员、群众、致富能人人次,解决特困群众生活困难元,宣传发动易地移民搬迁78户人;住房不安全15户、完成透风漏雨整治28户;家家户户已用上自来水……实实在在的改变,紧密了党群、干群关系。今年,大泉村党总支在铜仁市优秀基层党组织评选会上被提名,该村正在实现华丽转身。瞄准适宜产业促群众稳步增收“家里五个娃上学,每周要生活费。每到星期五最让人担忧,要准备下周的生活费。以前家里没有钱,有时还要东家西家去借。”11月28日一早,山顶上浓雾缭绕,一场细细邃邃的雨雾,持续了好几天,大泉村村民侯春富,穿着一双胶筒靴在村里的山林中踩着露水,开始巡山,作为村里护林员之一,这是他最平凡的一天。“上学、生病、生活费……都要钱!尤其是孩子上学,一周都不能断,心里犯愁。”侯春富说,没有产业是村里贫穷的根本原因。“现在村里水、路、电等都通了,还可以到产业基地上打工挣钱。最惊喜的是今年靠单株碳汇项目,又多出元。”侯春富小心翼翼地捡起被风吹掉的编号牌,难掩喜悦。年6月,由省发改委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项目来,该村是铜仁市唯一两个项目示范点之一,覆盖了大泉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户多棵,这也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新型精准扶贫模式。与此同时,大泉村其他产业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你好,请问村里啥时候需要我来!随时通知我!”“好!这几天正在搭建大棚,搭好马上通知您!”这是江口县闽孝镇鱼良村支部书记杨再炼,作为结对帮扶技术工作人员,即将到大泉村进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结对帮扶大泉村,也是先进村帮后进村的代表,两村已结合实际,通过制定具体帮扶工作机制、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和借鉴鱼良溪村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助力大泉村脱贫攻坚工作,实现携手抱团,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针对以前村干部思想不解放,对发展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土地资源匮乏,土地流转,地处偏远等产业发展困境,符云峰带领村里大力培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驻村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干部多次到外地学习考察、走访群众和致富能人、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邀请专家到现场村指导、电话咨询农业专家等方式,确定由致富带头人牵头成立五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按照村社合一的发展理念发展了蜂糖李种植亩、辣椒和蔬菜种植亩、种草亩、大棚种植西瓜50亩、白山羊养殖只、黄牛养殖50头,万元白山羊养殖。“产业发展是治贫的‘良药’。”符云峰在群众会上一次次说。现在的大泉村,争取项目、筹措资金、邀请技术专家开展培训,都在有序进行中。过去1年多来,无论晴天雨天,总能看见符云峰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走村串户的身影。符云峰坦言:“基层一线亟需一批德才兼备的有领导力的干部,为民办事。这一年来,我一直埋头找路。消除大家的顾虑,现已厘清发展思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kouzx.com/jkxxw/162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