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至,朝晖一年级的小娃娃们开展了“魅力南通,多彩文化”系列活动。 01 了解“非遗”——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工艺品,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一年级1班、4班和8班的小苗苗们走进南通蓝印花布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南通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蓝印花布,为自己生活在蓝印花布之乡而感到自豪。 不仅是看、是听,小苗苗们还动手制作起来。瞧,他们让白布和颜料邂逅,在扎染的无穷乐趣中尽享传统工艺魅力。 02 走近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 一年级9班的孩子们在姥姥的带领下,欣赏了巧夺天工的精美剪纸作品,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剪纸文化。还拿起自己的小剪刀,让剪刀“咔嚓”作响,在红纸上剪出美丽的弧度,用自己的创意拥抱传统剪纸文化。 看,他们的剪纸窗花还装饰了教室,给教室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儿! 03 传承地方文化——南通方言 南通话流传于南通市区及通州区大部,南通旧称通州,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临长江,西接泰州,与苏州隔江相望,经济较为发达。南通大部从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始成沙州,叫胡豆洲,南通话是在这个小岛上融和了吴方言及海陵方言以及其它方言所形成的一种岛语方言。南通方言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指南通及所辖县市的各种方言,狭义的单指南通话。 一年级7班的南通本地娃们在家长志愿者的讲解中,穿越历史与地域,了解了南通地方特色文化——南通方言。 在家长志愿者的介绍下,孩子们还了解了南通话该怎么说,还学会了许多南通方言的儿歌。孩子们更为自己会说南通话、传承南通地方文化而感到兴奋和骄傲。 04 品尝传统美食——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过大冬,包饺子!一年级3班、5班、6班的小朋友们则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一起在学校食堂里动手制作过大冬的饺子。 小朋友们跟着家长们,动起小手,将馅料放进饺子皮,一抹一捏,肚皮鼓鼓的饺子做好了! 美味的饺子出锅了!孩子们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满意足,直说自己还能吃上一大碗! 05 团团圆圆·乐享冬至 12月22日,冬至。在南通人的心目中,冬令的真正节日不是“立冬”而是“冬至”,“冬至”俗称"大冬"。民间有"大冬小年"的说法,就是说这一年快过去了,新的一年快到了。南通人特别重视冬至,所以把过冬至又称作为“过小年”。 为传承发扬南通传统文化,让小朋友了解更多的南通地方特色风俗,增强班级集体凝聚力,在冬至来临之际,朝晖小学一年级2班、10班联合开展了“团团圆圆,乐享冬至”主题系列活动。 只见爸爸妈妈们带上围裙亲自动手,几人围成一桌,揉粉的、和馅的、捏胚的……大家分工合作。 不一会儿,小朋友们也来了,看着旁边大人做汤圆的手法,开始依样画葫芦。搓、捏、按、滚,一块块白白的米粉团就变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汤圆。 汤圆出锅了,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孩子和家长一起吃着笑着聊着,亲子关系也更融洽了。 “魅力南通,多彩文化”系列活动让一年级小娃娃们尽享文化大餐,给我们的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字:徐凡恬 图片:一年级组 编辑:沈敏敏 赞赏 长按白颠病的危害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