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蓝字 主管:中国西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办: 西南当代作家秘书处 西南当代作家编辑部 西南当代作家杂志微刊 中国西南当代作家协会 中国西南当代作家协会(简称:中国西南作协),英文名称:SouthwestChinaContemporaryWritersAssociation(简称:SCCWA),是由中国以及海内外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自愿组合的非营利性的群众文学团体。并经过香港政府部门正式备案注册。注册证号:登记证号:。 作者小档案 作者简介:周厚方,一九七五年生,遵义市播州区人,贵州汉兴坊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汉世宗”酒创始人,文学爱好者。 脊梁 ——读冯修礼先生纪实文学《冯家大院》有感 周厚方 祖父——用肩头挑起了家族的根。 “天亮了,漫天的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飘洒”。在一片雪白中,“公”打开门来,“他就是我的公冯祖福,头上包着青丝帕,身穿一件蓝布长棉袄,脚穿一双船形的棉布鞋,一副慈祥的笑脸,土家人的装束、土家人的汉子模样”。天空飘着的白,楠木树上的白,房子上的白,路上的白,在这白中,“公”全身的青和蓝巧然的融入其中,那么和谐,那么祥和,仿若摄影师在慢慢由远而近推着镜头,公的形象也渐渐高大起来。 这是作者最刻骨的对公的记忆,也许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消逝变成碎片,但有些碎片会成为永恒!一下子,我对祖父的记忆碎片也慢慢拼凑起来,开篇,作者就将我带入了书中。 瑞雪掩映下,“公”开始了他每一天都在重复的工作。“称盐巴喽……!”“声音是那么悠扬婉转,那么亲切自然”。作者简单的这么一句描写,“公”的形象生动起来,阳光、快乐、热情,“盐巴客”,是乡亲们对“公”的尊称,这 的称呼,流淌着乡亲们发自内心对“公”的那份尊敬!为接下来的人物描写做了铺垫,使读者不得不一探究竟。 “泽云,你都来赶场啦?”,“公”对忘年交 英雄张泽云的照顾,“今天专门给你拿把鸡蛋来,让您老也补补身子”,张泽云对“公”的回报。“公”对鳏寡老人胡木匠,邓师的无偿接济。一个乐观豁达,行善积德的热心人,受到乡亲们的尊敬,理所当然! 76岁的“公”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元”,临终前告诉作者的这笔未收欠款,70年,不可思议的巨款,可“公”却说:“一百元以下的也就算了,不要他们还了”,“钱就是张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用就行”,对“元”借款的态度“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如果收不来,就当公没有这笔欠帐,就当公为你们,为下一代的子孙行善积德了”。曾经从历史典籍中寻到的远远的不可捉摸的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情如今却在近前,油然的敬畏荡然于心,“公”对金钱的态度,且是一个凡人! 作者开篇对“公”的描写,道出了一个家族赖以发展传承,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忠厚、诚信、勤劳的这种无华丽却质朴的家风传承,使作者家族壮大到人之多,后人并多有建树,这正是中国儒家道德文化锻造出来的的力量,是泱泱中华几千年依然屹立东方的原因所在! 精彩的开篇,把“德”作为本书的主线。 母亲——温良贤淑,用爱撑起了家的一片天,树造了五兄弟积极的人生态度。 “天亮了,雨停了……”。薄雾、嫩芽、炊烟、楠木树上欢唱的喜鹊,恬静,安详!好一幅 仙境画,不知不觉中,使读者步入其意境中。“妈廖庭英”走进画中,“发髻、簪子、阴丹布衣裳、裹脚布、白底蓝布鞋”,一个质朴、利索而又似曾相识的妇女形象出现在眼前,作者只用了“挑水”的故事就诠释了其母亲的勤劳和坚韧,为后文的父亲为生计闯江口、跑务川和被拉壮丁,母亲独自撑起了这个家以及后来在弥留之际要求回到故居遥相呼应起来。 一九八七年农历六月初三,在作者父亲的忌日,祭奠完毕从不吃鱼的母亲要吃鱼了,而背后的原因却令人潸然泪下,“我不吃,是让给你们爹吃,让给你们吃,现在生活好了,你爹他也走了,你们几兄弟都成家立业了,今天我也开戒了……”,多么熟悉的画面,母亲、母爱,光辉而伟大,相信所有读者在这里都会禁不住两眼潮湿,不由然会想起自己的老娘……! 因病久卧在床的母亲,作者为母亲擦洗身体,剪指甲、换新衣,寥寥数语,解读了什么叫孝,正所谓大孝必有大爱,这正是作者冯修礼先生毕生所践行的,这就是作者母亲留给他们的非物质但却无价的遗产。 都说母亲性格影响子女,母亲柔弱的外表,却在骨子里透着坚强,小小的身板却藏着无限的大爱,坚强与爱沁入五兄弟的骨髓。 父亲——用大义、大爱谱写人生。 闯江口遇“跑蹬儿”,机智擒匪,却“将三块大洋甩在跑蹬儿面前,告诫跑蹬儿道:‘回家去好好种你的庄稼’”。宽容、豁达的父亲,继承了“公”的性格。 大炼钢铁全国如火如荼,特殊时期谁又敢背道而行,而作者父亲却冒着极大的风险巧计保住古树林,“来,为你做了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干杯”。大跃进,坚决不虚报,虽得了白旗,失去了年年先进的荣誉,被撤销了职务,却保住了大队父老乡亲的口粮。对自然的尊敬,对责任的担当,对真理的坚持,父亲坚定而深邃! “冯仁发同志是我们全县 的大队长,劳动模范……冯仁发同志,大胆干,没有过不了的坎,我们相信你。”在宋县长激昂的讲话中,爹又当上了大队长,改变中国的“包产到户”悄悄到来,“印章”事件的阻挠,没能阻止父亲对改变乡亲们生活方法的探索,由于“朱秘书”的公报私仇,父亲第二次被撤销了职务,而不久后,朱秘书倒了,送上七百元和一瓶茅台酒登门道歉,父亲拒绝了,“今天我送你朱俊伦一句话:人有三级草,不知哪节好,走运时要谦虚做人,倒霉时要骄傲做人,希望你今后稳稳当当走路,踏踏实实做人”,多么淳朴却又哲理的话,这不也是对后代的教诲么!而在此期间,却终于实现了建“冯家大院”的梦想,恰如地和被抓壮丁逃回来后“立起了四立三间”的房子交相辉映,这就是历史的巧合,正好印证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辩证思想。 “人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好一辈子穷。人在台上,莫去捧他,做人要有骨气,人在台下,莫去整他,待人要有良心。人莫要贪财,是你的谁也争不去,不是你的争来也守不住”。这是作者父亲临终前的遗言。 “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说“公”更多的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成为了“盐巴客”的话,那父亲更多了一份担当,是全心全意为乡亲们谋福利而历经坎坷的担当,虽有对“小家”愧疚,但却有了对“大家”的问心无愧,继承了“公”的善良,发扬成了大善。在不同的制度下,旧社会出生的“公”无可避免的只能选择自保,而经历了新旧交替的父亲看到了新社会的希望并坚信不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当中,这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我们有幸看到并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过程,为此骄傲! 祖父的遗言和父亲的遗言作为两代人人生的终结,平凡的话中透着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就是大爱和大义,这种力量深远的影响着后代,指引后人前进的方向,他们永远不灭。 五兄弟——五德为名,寄父辈之望,行道德之实。 “孝、悌、忠、信、礼”,这是五兄弟的名,虽各得其名,但五兄弟都把这五德刻进了生命,无论是当“鸭客”和“十六岁的大哥承担了全家田土农活的重任”的大哥,还是“最终还是决定放弃铁饭碗,回家务农”的二哥,以及“如果没有三哥,哪有我今天的好成绩呀”的三哥,和“他们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建设局和农业局的认可,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四哥,五兄弟虽各立门户,却不分彼此,相携相助,诚信踏实,克己复礼。“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正是这种家风的传承拧成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使得日子越来越好。 老五继承了父亲认真负责,努力钻研,百折不挠的性格,“从读小学到初中,到读师范,学校成绩都很好,一直是班干部、团干部”,“一九 年八月七日,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也是当对我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两年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组织纪律、劳动干劲、道德品质的充分肯定”,“我这人做事情,不做则也,做就要做好,做得满意”,“十多年的非领导职务,副主任科员如今变为实职、副科级领导”。这些点点滴滴,叙述了作者在各个岗位上所做出的成绩,三代人 的品质在老五身上集中体现,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对下一代的期望! 祖父、父亲、五兄弟,本书通过对家族三代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从解放前到今天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积贫积弱走到富强,也正好是解放后在中国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得以改变,国是家,家是国,正是千万个辛勤幸福的小家构筑起了蓬勃富裕的国家。 正道是沧桑,故事中有正义、有正气、也有阴暗,但最终还是正战胜一切,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父辈坚韧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后代的传承,道德的力量成为这个时期整个社会向荣的源动力。 作者对家族发展过程的描写,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明天,都应不可忘却我们的根本,将这种力量铭刻于基因并继续传承。 这,就是脊梁! 在本书中,作者用最平易质朴的语言带我们重温了这个社会历程,老屋、稻田、门口的老树,播种时的欢快,收获时的幸福,难得的一次味觉享受……!也许今天的幸福已经冲淡了对困难时期那份艰辛的记忆,却还记得父亲粗糙的大手,母亲温暖的怀抱,兄弟间不舍的情怀,时代的痕迹烙印于心!虽冯家大院远在务川,但好像是梦中的故乡! 《冯家大院》是一本好书,是一剂良药,让你艰难时看见希望,痛苦时看见幸福,困惑时寻到答案! 阅后总有点想写点什么的冲动,然笔拙,惶惶然,众大家在前,一直不敢造次,但细思先生文中所表达之主要意义,壮了胆子,故还是撑了腰随了笔,多有不足,还望众大家海涵,指导! 谢谢阅读 订阅西杂志请联系我们:电话,投稿须知: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凡平台栏目刊用后,所有作品视为纸刊出版权归平台所有。请作者务必注意: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本刊不承担由于作者的稿件引起的连带责任、法律纠纷作者自负。本平台所发作品,皆为个人原创作品,转载请说明出处,谢谢理解。 本期编辑:农二哥投稿邮箱: qq.昆明专业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kouzx.com/jkxxw/19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