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思南县:思南历史源远流长。汉置永宁县,元设宣慰司,明清为思南府,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得乌江航运之便,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属贵州开发最早的县份之一,是乌江中下游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美誉。

思南县的来历最早可以推到唐武德时期。唐武德四年(公元年)置务州,贞观四年(公元年)改为思州,公元年升为宣慰司,至正间(公元~年)设思南道都元帅府,为有思南之名的开始。至正二十五年(公元年)置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公元年)废思南宣慰司置思南等4府,民国3年(年),改府设思南县。思南之名源于历史上的位置。

铜仁市:铜仁原名铜人,现铜仁市碧江区,原称铜仁市。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洪武五年(年),“改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铜仁至此定名”。

据《铜仁市志》记载:“古人认为‘人者,仁也,渐人之化’,并且‘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于是就改为‘铜仁’。”

万山特区:关于万山名称,《铜仁府志》载:大万山,司南三里,城南一百里,产朱砂。

其名称来源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状况有关。

江口县:江口之名是因处在省水和提水即今之文孝河、太平河汇流处而得名。

江口之名首次出现在年,年并入铜仁,名称消失,年复置江口,至今未改。

石阡县:据《石阡县地名录》记载,石阡之名为岩芊石洞之义,

初始以所祀的镇东龙山青冥洞和城南温泉而得名。

德江县:德江原称水特姜,元朝时在其地置安化上、中、下蛮夷长官司、水特姜洪安等处长官司,

明初改水特姜为水得江水官司,万历三十三年(公元年)改水得江长官司置安化县,年更名为德江县,至今未改。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之名源于唐开元之时,当时置有思邛县,前人多认为今之印为古之邛字之讹,故名。

宋时为邛水县,元置思印江长官司,明洪武初,曰印江长官司,明弘治七年(公元年)六月,为印江县年改为今名。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元置沿河长官司,明洪武七年(公元年)九月置沿河县溪长官司,

同治九年(公元年)置沿河弹压同知,年废同知置沿河县,以后无改。年改今名。

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在历史上称为乌罗为苗语地名,乌为水,罗为河。宋置龙泉葛浙长官司及乌罗洞、平茶洞,元置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永乐十一年(公元年)废思南宣慰司置乌罗府,辖郎溪蛮夷长官司,明置正大营,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年)置正大营同知,雍正八年(公元年)移同知驻松桃,置松桃厅,年废厅置松桃县,年改名至今。

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城位于舞(氵舞)阳河南岸,县名为舞(氵舞)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故名。

宋为平溪硐,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年)设平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置平溪堡,清雍正五年(公元年)置玉屏县,年并入铜仁县,年复置,年改称今名。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

总编:杨秀初

策划:罗福能

责任编辑:王小松

执行编辑:宋伟

赞赏

长按







































新媒体总监
淘宝推广总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kouzx.com/jkxxw/5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