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山水半黔中,黔中独美于铜仁。”铜仁美,美在百里碧波荡漾的锦江,其素有“中国最美城市河流”的美誉,承载着铜仁的历史、梦想与未来。 认识铜仁,从锦江开始!大美锦江滋养了桃源铜仁这片神奇的土地 锦江属长江水系沅水上游支流,发源于贵州第一山、武陵主峰和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梵净山,汇聚众多小溪潺潺流经江口,又浩荡由西向东横贯碧江区全境,再进入湖南省麻阳县,最后于辰溪县汇入沅江,注入八百里洞庭湖,奔滚滚长江而去…… 考古发现,距今年左右,锦江流域已是一片人烟稠密、文化繁荣的景象。历史上,锦江曾是铜仁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因此,三面临水的铜仁在明代至民国数百年间都是川湘黔边境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为名副其实的“黔东门户”。 如今,“黔东门户”铜仁是贵州向东部、中部开放的桥头堡,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汇地,正在充分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秀美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在“一区五地”新征程: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以赴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 桃源铜仁崛起武陵山,多方给力多彩贵州。在国家、省、市全面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背景下,我市决策层高屋建瓴、先行先试,按照“七改七全七铜仁”路径(改单一景区建设为全景式发展,打造“全景铜仁”;改季节性产品供给为全季节体验,打造“多彩铜仁”;改单业发展为全产业发展,打造“实力铜仁”;改单一投资为全社会参与,打造“活力铜仁”;改简略粗放服务为全方位服务,打造“满意铜仁”;改旅游医养分离为全医养旅结合,打造“健康铜仁”;改分散管理为全区域管理,打造“创新铜仁”),制定的《铜仁市全域旅游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进铜仁旅游改革发展亮点频闪。而今,我市正按照世界一流标准,规划梵净山至铜仁主城区“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百里锦江文化旅游龙头品牌。 “一带双核”旅游区指梵净山景区、铜仁主城区两核,梵净山沿太平河、锦江河至铜仁主城区旅游观光带。旅游区西至江口太平镇黄家坝(梵净山),东至铜仁主城区(铜仁古城),全长约85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涉及碧江区、江口县七镇26个村。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在铜仁市第二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了“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目标,重点做好“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规划编制工作,引领铜仁旅游抢占制高点。 铜仁如何着力构建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打造文化旅游胜地?我市决策层要求深度挖掘“一山两江四文化”内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质升级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全力打造梵净山沿大江至主城区的百里锦江黄金旅游观光带和梵净山、主城区景点组成的“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影响力,加速构建铜仁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点赞铜仁,从锦江开始!大美锦江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这是省委常委集体听取铜仁市工作汇报时对铜仁作出的战略定位。 “市级抓龙头品牌、区县抓精品景区、乡镇抓特色亮”,这是铜仁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的工作思路。“市级抓龙头品牌”即由市级层面重点规划打造梵净山沿大江至主城区的百里锦江黄金旅游观光带和梵净山、主城区景点组成的“一带双核”精品旅游区,辐射带动全市14个重点景区和74个中国传统村落等乡村旅游发展。 在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市又专门作出了“认真做好‘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开发主城区旅游资源,启动江宗门半岛的整体开发,推进中南门古城、梦幻锦江、朱砂古镇等景区景点的提质升级,辐射带动周边景区联动发展”的工作安排。 为了推进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转变,促进铜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市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以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的“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组团”的目标,“一带双核”旅游区定位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武陵山片区精品旅游景区、游客集散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一带双核”旅游区旅游资源禀赋独特,是贵州东部旅游的精彩之笔。在年全市旅游资源大普查中,有五级旅游资源2处,四级旅游资源20多处,三级旅游资源多处。涵盖了梵净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南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太平河省级旅游度假区,梵净山、亚木沟等4个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太平风情小镇、大明边城3个省级重点旅游景区。云舍、梭家苗寨、冲底,碧江区梦幻锦江、周逸群烈士故居、东山寺、中南门古建筑群、锦江石林、白花浪、坝黄温泉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集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 “一带双核”旅游区之锦江:锦江一带源于梵净山“核”、止于铜仁古城“核”三江交汇处,全长85公里左右,水质达到Ⅰ及Ⅱ类标准。由西向东如一条玉带镶嵌在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形成“百里锦江画廊”外,在碧江主城区形成“东山楼阁”“中流砥柱”“云彩江声”“两江春色”“渔梁夜月”“文笔凌云”“金鳞游泳”“西岭归樵”“玉屏晴雪”“南岳飞泉”“石笏朝天”“六洞岚光”十二景。特别是大小两江汇流处“中流砥柱”——铜岩,乃是相传元代渔人从此江底捞出“儒、释、道”三尊铜像处,是“铜仁(人)”名字由来,是铜仁的重要地标之一。两岸古村古寨云集,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富集,有未开发的锦江石林、白花浪、坝黄温泉等旅游资源。 “一带双核”旅游区之梵净山:梵净山“一核”位于梵净山脚下的太平镇,范围为太平河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太平河省级旅游度假区。景区自然风光绚丽多彩,黑湾河、太平河至云舍一带夹岸峰峦,穹窿齐天,古木修竹繁茂,苍郁接地;石崖峥嵘,溪流百叠,时有白练飞银溅玉,时现碧潭鱼翔浅底。民族文化灿烂,云舍土家第一村、梭家苗寨、寨沙侗寨等少数民族村寨,保留着自身民族的风情习俗。“赶年”“过社”“清明”“立夏”“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冲傩”“还愿”体现祖先崇拜的“祭祀土王”,神秘原始的“祭风神”,热闹风趣的“打闹”,欢乐祥和的“建房礼词”,亦歌亦泣的“哭嫁”“闹丧”跳起丧舞等,这里古风习俗以及对生产、生活和文艺现象的强烈渗透。有未开发的太平温泉、峡谷风光等旅游资源。 “一带双核”旅游区之铜仁古城:铜仁古城位于铜仁主城中心地带,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山,拟规划面积.7亩,古民居建筑总面积平方米,是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是铜仁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史载,古城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明永乐十一年()二月,明朝廷开中国“改土归流”之先河,废除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在铜仁古城设置铜仁府,并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从此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顺治十五年()、康熙九年()、乾隆三十七年()、道光三年()、同治五年()以及民国期间,在中南门和新东门增筑门楼碉堡各两座。铜仁古城古建筑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为纵轴线,分列于路的两侧,再以东西向的无数条巷道连成一体,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建筑数量多,种类齐全。古城区内的民居大多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各族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格式在这里巧妙结合,黔东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城内古街、古巷、古城池、水码头、古井、古树、古四合院木屋俱存,青砖黛瓦,鳞次栉比,是不可多得的城市发展实物档案,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中有贾平凹文学馆、周逸群烈士故居、飞山宫、通判所等。 从梵净山东麓太平镇黄家坝出发,沿百里锦江抵达铜仁主城区,其中幅度较大的弯曲河道有18处,故取名“九曲十八弯”,沿岸星散分布着大大小小自然村落50多个,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犹如人们心中不断追寻的桃花源,行走其间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缘铜仁,从锦江开始!大美锦江承载着铜仁旅游的“诗与远方” 当前,我市正按照省委对铜仁的定位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的工作思路,重点规划打造沿太平河、锦江河至铜仁主城区旅游观光带和梵净山景区、铜仁主城区“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打造知名文化旅游胜地。 ——在锦江“一带”规划打造上,充分发掘文化内涵,依托太平河、锦江沿线的滩涂、民舍、梯田、溶洞和淳朴的农耕文化、九曲十八弯的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民俗、乡愁、农耕文化,结合优美山水环境,突出“土、俗、野、古、趣”的特点,突出小桥流水,彰显小家碧玉,展现山村野性、野味、野趣的自然农耕特点;科学设计建筑风格,让沿途各驿站处处彰显古建筑风貌,让村庄充满古诗名篇意境,全力打造诗意田园。 ——在梵净山的“一核”开发利用上,充分依托梵净山是联合国首批“人与生物圈”成员的共存,及其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底蕴,形成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创建国家5A风景名胜区。同时,全力以赴确保梵净山“申遗”成功。 ——在铜仁古城的“一核”规划建设上,深入挖掘好铜仁的商贾文化、码头文化、府衙文化、民俗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把铜仁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做足,充分借鉴台儿庄运河古城的成功经验,对中南门古城进行再提升再打造,超前谋划布局好产业业态,充分激发古城活力,提升文化品位、城市形象,实现资源大整合、文化大融合、产业大聚集,全力把铜仁古城建设成为传承历史、凸显文化、彰显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带双核”旅游区既是铜仁舞动大美锦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精彩之笔,又是铜仁注重共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造新的增长极,追求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主要路径之一。基于此,我市决策层高度重视该旅游区建设,始终站在“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战略高度,高屋建瓴高位推动,全力以赴整体推进,身先士卒重点突破,尤其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排忧解难,加快把“一带双核”旅游区的美好蓝图从规划图纸落实到黔东大地上。 今年9月1日,市委书记陈昌旭曾头顶烈日沿着风光秀美的大江逆流而上,深入调研、听取意见和指导工作。他强调,实施“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是市第二次党代会、市二届一次人代会作出的庄重承诺,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井喷式增长的重要举措。“一带”建设作为“一带双核”的重要内容,是我市东西部城市群重要的连接线,是打造文化旅游胜地、连接“双核”旅游的关键连接线,也是铜仁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连接线。他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局推动、全域发展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动“一带双核”规划建设,带动铜仁旅游迈向新高度,加快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文化旅游胜地。 “四面青山楼外楼,新妆巧扮最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文人墨客的吟唱穿越时空绵延不绝,让桃源铜仁更是令人向往!源出梵净山的滔滔锦江如同蛟龙,昼夜不舍翻险滩、走田畴、越关隘,意气风发奔向大海……一路前行就留给了铜仁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风光,这幅山水画卷承载着铜仁旅游的“诗与远方”。 眼下,我市正在加快推动“一带双核”规划建设,旨在把铜仁主城区到江口区域内的各个景点“珍珠”串成项链,推动江口与铜仁主城区同城发展、东西县协同发展,高端打造铜仁古城和大美锦江,加快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同步”、一二三产业“三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最美旅游综合体。 内容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微铜仁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白癜风能治愈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