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刘军连讲hpv https://m.39.net/pf/a_9392491.html
山西省阳泉市的第一条城市道路,与一位叫「赵德胜」的河北人密切相关。阳泉市,一百多年前还只是一个隶属于平定县的小村庄。后来由于煤炭业的大发展,渐渐成为了一个小集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德胜街年7月,正太铁路由西向东横贯晋冀两省,并在阳泉设站。汽笛一响,黄金万两。很快,荒凉的沙江口,一下子变得红火热闹起来。许多外地人纷纷来到这里谋生,其中河北人最多,有开饭店的、打烧饼的、理发的、贩炭的、开药店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阳泉火车站年,河北省徐水县棉家村人赵德胜来到阳泉,在今百货大东侧对面租赁房子,开了个“德胜聚”饭店,卖些拉面、抿圪斗、炒不烂子,吃饭的主顾都是些下大力的受苦人,如火车站的工人、驮运煤炭的小商小贩。再后来,车站南侧又开设了不少店铺,药店,烧饼铺、理发店,来来往往的人也越来越多。民国初年(年),一条由火车站至小阳泉村、长约1千米的黄土路,在沙江口建成,初称站上街,这是阳泉第一条城市道路。拍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阳泉火车站到了年,车站南侧长约米的一段土路,因这家“德胜聚”饭店,而被人们称作德胜街。随后,火车站西侧天桥南一段土路,开始叫桥南街。年8月,日军投降后,阎锡山统治阳泉,曾将桥南街改名为“佩美路”,名字听上去倒是挺雅致的,不过老百姓不喜欢,因为路名取自当时驻阳泉的阎军执法队长张佩美,所以,两年后阳泉解放,该街名自然消失,又复名为桥南街。年,这条长约米的桥南街并入德胜街。民国时期阳泉街道年9月,德胜街改名为“东方红”路,并医院(医院)一段并入,年又复名德胜街。年以来,拆通烈土陵园以东段,该街向东延伸,年易名为德胜东街。民国时期阳泉街道至此,西起阳泉电影院,东至阳泉新车站的德胜东街,成了市区最繁华的街巷之一。河北徐水人赵德胜,从20来岁来阳泉开饭店,后来饭店不景气,又改开瓷器店,在阳泉苦心经营了30多年,年病逝,瓷店关闭,其妻改嫁回了原籍。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赵德胜的后人有没有再回阳泉德胜街走一走看一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kouzx.com/jkxzx/159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