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江口县城郊的窍湾移民安置新村,一排排漂亮整齐的房屋映入眼帘。孩子们在综合文化广场上打闹着,老人们三三两两在一旁聊天,晒晒太阳,妇女们有说有笑,一幅幸福的画卷。 “搬出大山,住进县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沿街移民户槐枫村村民胡佰祥老人跟群众聊了起来。 近年来,江口县持续开展生态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作。在这项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江口县供电局投资.万元进行安置点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架设中低压线路43.公里,新增配变台,新增容量千伏安。 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 在江口县双江街道办事处窍湾移民安置新村,一排排漂亮整齐的砖房错落有致,平整的四平电力线路穿越在每一栋房屋之间,标准化、规范化、绝缘化的电力施工为新型农村建设增添了光彩。 “移民搬迁到哪里,我们就把线路架设到哪里,坚决当好工程的先行官!”县供电局表示要把服务移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责任使命,全力做好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和供电服务工作。“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我们不敢有半点马虎,安置区的每一条线路、变压器和电表都是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确保安置区10年的用电需求。”县供电局基建部负责人任俊说。 有决心更有行动,县供电局一方面与政府部门搞好工作对接,依据搬迁规划滚动修订铜仁电网有关规划,将移民安置点电网建设列入重点项目,单独规划、单独立项、单独批复、优先计划;另一方面针对工程建设施工用电建立绿色通道,最大程度简化报装接电手续,保证了供电工作走在各项建设的前列。 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县供电局先后与县发改局、移民办等单位对接沟通,收集安置点的建设规模和用电时序,按照“与安置点同步投产”的原则,编制安置点红线外电力配套项目规划,全面做好了电力配套项目的建设时序和计划安排,及时启动了电力配套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年内建成投产,保证安置点老百姓能及时用上电。 不仅是动作快,县供电局还从规划的科学性上做文章,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针对移民安置点“居住集中化、农村城镇化”带来的供电要求,从设备选型、线路走径、容量配置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设计。年以来,由于该局电网规划及时、合理,始终先行一步,从而较好地融入移民搬迁整体规划当中,满足了各批次安置点建设要求。 截止目前,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按照计划进度开展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移民安置新村的电力工程建设,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优质服务走进“移民心” “不仅让移民们用上电,还要用好电、用舒心安全满意电!”县供电局梵净山供电所员工李兴亮是这样看待服务移民户。 为做好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电力保障工作,县供电局提出“移民搬迁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的服务承诺,全力保障搬迁工程建设用电需要和电力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在窍湾新区,城区供电所的员工们正在为搬迁户胡佰祥家糍粑辣椒冷库室电力线路进行义务检查。配电班班长杨秀江说:“这些搬迁户从其他地方搬迁到我们这里来,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和帮助,我们都随时来帮助他们。” 胡佰祥是槐枫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之一,70岁的胡佰祥和老伴自从搬迁到窍湾新村后,就做起了辣椒生意,每年的收入10余万元。 “没有搬迁时,我们那里路不通,最大的是吃水困难,种点庄稼如遇干旱就颗粒无收!”谈起住在山上的日子,胡佰祥老人心有余悸。 老人还说:“以前我们那里是造纸为生,由于造纸的程序繁琐,且道路不通,出行不方便,造出来的纸也买不到钱,能买点盐就是最好的了!” 江口县双江镇窍湾移民安置新村距离县城1.5公里,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户余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住进了统一、标准、漂亮的砖房,水通了,每家每户动力电安到家。 村民胡政保说:“供电很正常,服务是没得讲的,只要家里的灯不亮,找到他们,都会很快到。”胡政军家的房子靠近公路边,过路人较多。搬迁来不久,他就利用一楼门面来开起饮食店,生意不错,能供家里的生活开支。 “以前在老家农村,根本不说空调、冰箱,就连电饭锅煮饭都经常煮不熟饭。现在搬迁下来后,店里的几个冰箱、空调等电器同时用都能行。”胡政军这样说到。 搬下来,始终有离别不了的乡愁。江口县槐枫村农户搬迁到安置区后,原村寨山林田土进行了退耕还林,部分土地入股搞起了集体经济,发展了经果林。 “我们原村里的土地部分已退耕还林,部分已入股加入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搞起了经果林,同时还开办了养殖场和豆腐加工厂,移民的村民都可以入股。”槐枫村村委会主任胡政保说,村民不仅可以入股分红,还可以在养殖场和加工厂上班挣钱。 移民户的幸福生活 一排排别墅式的小洋房,整齐美观,三纵四横的水泥村道宽敞笔直,阳光下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格外醒目,幼儿园、超市、诊所、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国家的政策真是好啊,让咱移民过上了好日子!”江口县梵净山村57岁的移民杨俊和笔者谈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感慨万千。 “电供不上,就像人的血脉。”杨俊说,我现在开办的“土家农庄”用电需求还是很大,不光是饮食,还有住宿,如果电不稳定,客人也很光光顾。 杨俊的“土家农庄”位于梵净山景区外的梵净山村麻立湾,景区的要道之处,来往的游客较多,每年的纯收入20余万元。 “我们之前的村寨距离景区偏远,交通不变,也谈不上什么经济发展。”杨俊说,以前没有搬迁来的时候,就是到县城打工,后来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集中搬迁到了这里,并结合梵净山这个旅游交通重道,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谈起移民后的新生活,杨俊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搬迁来的每个移民都搞起了住宿和餐饮,有的到景区打工,也有了自己的致富门路。现在呀,乡亲们都在想着找路子搞项目发家致富。这不,政府已在麻立湾移民新村发展60余家旅游食宿一条街,许多常年与旅游打交道的移民都积极念起了致富经,每个移民户都有可观的收入和不错的职业。 谈及未来的发展和生活,杨俊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已在政府的关怀下住进新居,办起了农家乐,只要我们好好干,日子肯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随着一个个“移民新村”的落成,移民户们通过劳动创造,贫困面貌正在一步步发生改变,易地搬迁给移民新村带来了脱贫的希望和幸福的生活。(张佩范才夫陈举) 目前+人已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白癜风是什么样症状的
|